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人民日报2个整版报道江西!

2021年1月21日 人民日报第5版


凝聚奋起力量 点燃革命希望

——记南昌起义


记者 武卫政 郑少忠 刘 毅 朱 磊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讲解员在为观众讲解。  记者 周 欢摄


朱德军官教育团会议室旧址。记者 朱 磊摄


江西大旅社喜庆礼堂内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供图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序厅的组合雕塑。记者 刘 毅摄


  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380号,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坐落于此。在纪念馆序厅,墙上最突出位置刻印着两段红色文字,吸引人们纷纷驻足凝眸。

  这是201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铿锵有力的话语,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革命岁月。

  危急关头的抉择

  1927年春夏,正当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之际,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宣告失败。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展示了一组数据: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这是1928年党的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很多革命先烈都在那时英勇牺牲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保管科科长、副研究馆员刘小花告诉记者。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将我们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悬挂着一张南昌起义前我们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兵力概况表。当时,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所辖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是由共产党人叶挺指挥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第七十五团是以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编成的,第十师第三十团是为共产党所掌握的:第二十军是由接近共产党的贺龙(在起义后南下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指挥的。在南昌,还有原由朱德指挥的受共产党影响的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这些部队,是党在大革命时期培植和给予重要影响的正规革命武装的主要部分,也是举行南昌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

  1927年7月27日,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在江西大旅社成立,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组成,周恩来任书记。

  7月28日上午,周恩来来到第二十军军部会见贺龙,告知起义计划,并以前委名义任命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

  7月31日,前委决定8月1日凌晨举行起义。

  英勇无畏的战斗

  南昌市子固路165号,南昌起义贺龙指挥部旧址。大楼三层临街窗口,3个白色箭头,指示着当年弹痕所在位置。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在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2万余人,举行南昌起义!

  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歼灭南昌守敌3000余人,占领了南昌城。聂荣臻、周士第在南昌附近的马回岭,将第二十五师的大部分部队也拉出来参加起义,于8月2日赶到南昌。

  起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宋庆龄、邓演达、贺龙、周恩来等25人被推举为委员。起义部队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

  1927年8月3日,起义军开始撤离南昌,取道临川(抚州)、宜黄、广昌,南下广东,以期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并占领出海口,取得国际援助,然后重新举行北伐。

  起义军向广东进军途中,同前来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多次激烈战斗,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本身也遭受了很大伤亡。在1927年9月下旬攻占广东的潮安、汕头后,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今丰顺县城)西进,少数部队留守潮、汕。这些部队于10月初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均遭到严重挫折,只有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的一小部分部队,在董朗等率领下转入海丰、陆丰地区,与当地农军会合;驻三河坝的起义军近800人在朱德、陈毅等率领下,转入粤赣湘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此后,周恩来等领导人到达香港。他们总结教训,决定起义军余部就地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的起点

  南昌起义后的第六天,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着重批评了大革命后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根据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在发言中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提出了整顿队伍、纠正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三河坝战斗后,朱德、陈毅等率部开展游击战争。在作战一度失利、军心涣散的危急关头,朱德在江西省安远县天心圩对部队进行思想整顿,在大余县城进行整编,在崇义县上堡进行整训。这就是意义深远的“赣南三整”。

  一棵大树之下,朱德单手叉腰、昂首挺立,神情坚定地向战士们讲话。战士们紧握钢枪,手擎红旗,认真倾听……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的一处大型场景,逼真地再现了在天心圩进行思想整顿的情景。“朱德同志领导南昌起义余部进行‘赣南三整’,在部队建立党支部,实现党对军队的全面领导。这为创建一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重要基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熊艳燕说。

  1928年1月初,朱德、陈毅率起义军发动湘南起义。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1万余人,陆续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会师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一尊巨大的军旗雕塑引人注目,鲜艳的红底上面,是金黄色的五角星和“八一”两字。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王小玲介绍,194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从此军旗、军徽上都缀着“八一”两字。

  八一军旗猎猎,八一军徽闪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的钢铁长城,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力量支撑!


信仰坚定,才能一往无前


书 沐


  1996年,还在读中学的我,第一次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把我带到了那段岁月。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让我震撼。再次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我已是一名有着16年党龄的党员。观摩文物时,似乎有个声音在告诉我:信仰坚定,才能一往无前。

  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面对生死抉择,共产党人选择用生命捍卫信仰,积蓄力量准备武装暴动。信仰犹如导火线,打响了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有一面墙,镌刻着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在这面墙前,倾听讲解员讲述背后的故事,让人感慨,信仰的力量如此强大。

  2020年8月1日,纪念建军93周年的日子,纪念馆迎来一位白发老者,他是南昌起义参加者陈昌(又名贾佐)的儿子陈龙狮。陈昌在南昌起义后作为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深入敌后20余年,新中国成立后遭遇错捕、被误解,却从未放弃过信仰,一直在为恢复党员身份而努力。

  陈龙狮两岁时,父亲去世。陈昌临终前拉着妻子的手念叨:“把我们的孩子养大,让他们成为革命事业接班人。”1981年,中组部为陈昌恢复党籍,2020年陈昌的名字进入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我愿一直做纪念馆的志愿者,把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陈龙狮说。

  作为一名党报工作者,我去过很多革命圣地。从井冈山上的八角楼,到解放战争时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循着这些历史的根脉,我不断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收条和回信里的军民情


记者 朱 磊 周 欢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有这样两件文物,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历史。

  “今收到贵会慰劳革命将士捐款壹万元正。此致。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这是一张收条。

  “昨日收存贵会转来之慰劳捐款,已由本会黄道、罗石冰两常委分别送交十一军与二十军两政治[部]主任领收……”这是一封回信。

  纪念馆玻璃展柜内,陈列着国家一级文物——两张泛黄的传统红色竖行“八行笺”,这是当时江西民众为起义军将士捐款的见证。

  南昌起义时,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是朱大桢,他是当时国民党左派人士。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让朱大桢认清了国民党的本质。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取得胜利,让朱大桢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1927年8月3日,朱大桢将募集到的一万银元送到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这时的江西省党部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共合作组织。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之一罗石冰接受了这笔捐款,并当即为朱大桢开具了收条。“一万银元是什么概念?”讲解员向围在展柜旁的参观者们介绍,“当时一个家庭一个月收入是3块银元,一万银元是一大笔钱,这都是群众自发捐来的。”

  8月4日,罗石冰又给朱大桢写了一封回信,告知他这笔捐款的详细去向。

  “收条和回信饱含着浓厚的军民情谊,民拥军、军爱民的鱼水情自人民军队诞生的那天就开始传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保管科科长、副研究馆员刘小花说,“这两件文物也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纪律严明、严谨细致、光明磊落、有始有终的工作作风。”

  无声的文物,历史的注脚。


2021年1月21日 人民日报第6版


追寻南昌起义参加者—— 
1063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记者 朱 磊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代英豪”群雕。记者 刘 毅摄


南昌起义贺龙指挥部旧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供图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内周恩来工作过的房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供图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全景。魏小兵摄(人民视觉)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有这么一面特殊的墙。

大理石墙面上除了一个个名字外,没有任何修饰,却让无数观众静穆无声、驻足沉思。墙上一行大字镌刻着:“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1042人按照姓氏笔画依次排列。

“当年参加起义者两万余人,至今留下姓名者少之又少。而留下姓名者,也有很多不知生卒年。为了更好地缅怀英雄,我们始终在追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王小玲感叹。

自1956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筹建以来,寻找南昌起义参加者,便一直是“八一馆人”念兹在兹的事情。由于史料征集工作难度较大,到1997年建军70周年时,只征集到104人。他们仍然艰苦追寻。在将1042位参加者的名字刻入名录墙之后,目前追寻到的起义参加者,已增加到1063人。新增的参加者名单,在电子屏幕上展现。

“完整呈现南昌起义历史,是我们的使命”

1987年9月,南昌起义60周年纪念日刚过,从江西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肖燕燕进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

“在整理南昌起义60周年展大纲时,我发现最初文稿里,原本准备了部队序列表,但是因为很多人物及背景资料空缺,最终没有完成,大家心里都有遗憾。把这些史料空白补上,完整呈现南昌起义历史,是我们的使命。”肖燕燕说。

依据南昌起义名人传记和相关文献资料,核实参加者名单,这是重要一环。寻找南昌起义参加者及其后人,增补更多文字之外的文物资料,同样重要。

寻找的过程,艰辛而曲折,而感动常伴。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徐先兆,是江西铅山人。参加南昌起义后,他随部队南下,几经辗转后出国留学,1936年回国,在江西从事教育工作。徐先兆后来一直关注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建设,并将自己许多当年的物品无偿捐赠,协助补充史料。1997年,已是94岁高龄的徐先兆在家人搀扶下,再一次来到纪念馆参观,看到自己当年的老照片,不禁老泪纵横。

曾任江西省副省长的黄霖,南昌起义时是贺龙部队的警卫连长。黄霖去世后,亲人将其一部分骨灰埋在了南昌起义时贺龙指挥部小院的树下。黄霖的女儿罗解难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关心纪念馆建设,2017年专门组织了重走南昌起义路线活动,沿着父辈的足迹,追寻初心使命。

“我们做的每一件搜集工作,都是抢救性的”

时间线不断拉长,亲历者渐渐离去。“时不我待,我们做的每一件搜集工作,都是抢救性的!”王小玲说。

“在已知的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中,最后一位去世的老人是彭猗兰。”肖燕燕介绍。

1908年,彭猗兰生于安徽芜湖,1925年进入广州中山大学学习,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她担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教导员,后随林伯渠至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

肖燕燕说,馆里曾找过彭猗兰,并做了一些采访,但后来中断了联系,馆里不知道她住哪里,也不知道她的联系方式。“2007年做名录陈列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她的情况。后来为征集资料,我们到处发函,才得知老人健在。”肖燕燕说。纪念馆的领导专程去北京看望了老人。老人于2010年6月逝世,享年102岁。

在数十年的追寻中,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一直如影随形。

“希望找到更多的南昌起义参加者,以告慰英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借助互联网,组织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单征集活动。许多参加者后人,带着父辈的遗愿,走进了纪念馆。

张耀南,1925年在贺龙任澧州镇守使的时候就投奔其麾下,长期担任贺龙的贴身副官,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转战湘鄂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一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毕生力量。

张耀南的妻子1935年去世,张耀南跟随贺龙部队攻克澧州城后,满心高兴地回到家中,却只见到两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孩子。安置好女儿后,张耀南带着小儿子,开始了艰苦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没想到在行军途中,儿子从马背上掉落,与部队失去联系。小儿子一路乞讨,最终回到了姐姐身边,姐弟俩又和父亲天各一方。

看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征集消息后,张耀南的孙女张佳玉多方奔走联系。2020年建军93周年时,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名录墙电子屏幕上新增21位参加南昌起义的将士名单,张耀南名列其中。听闻消息,张佳玉和亲人们赶赴南昌,在名录墙前合影留念,失声痛哭。

一面名录墙,承载着革命者的故事,成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珍藏的历史的一部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熊艳燕说:“参加南昌起义者有2.3万人,我们搜集到的名录还是太少了。我们会把寻访工作一直做下去,希望找到更多的南昌起义参加者,以告慰英雄。”


贺龙—— 

一心跟党走


记者 朱 磊 王 丹

 青花斗彩带盖托茶杯、牡丹凤鸟蒜头瓶、青花瓷笔洗……在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有这么一批精美的文物,常常引得观众驻足观看。

  文物曾经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贺龙元帅。1927年7月,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抵达南昌后,将指挥部设在当时的宏道中学。贺龙是军长,随身惯用的一些茶具、笔洗等生活物件中,不乏珍品。

  1927年7月28日,周恩来抵达南昌的第二天,来到贺龙指挥部,将起义的计划全盘告知。这是周贺的第一次会面,起义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机密。面对党的信任,贺龙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周恩来当即以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名义,任命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

  南昌起义后,撤离南昌之前,贺龙将随身携带的珍贵用品赠予宏道中学校长刘屏庚,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感谢;另一方面,经过南昌起义的洗礼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熏陶,贺龙决心改变过往锦衣玉食的旧生活,与士兵同甘共苦,共同开辟中国革命新天地。

  195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刘屏庚将这些物品捐给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在纪念馆内,还有一件珍贵文物与贺龙密切相关。这是一份党员登记表,它的登记对象就是贺龙。

  贺龙为农民出身,姐姐也是共产党员,他“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广为流传。参加革命后,贺龙很早便萌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

  1927年9月,南昌起义部队行至瑞金的时候,在瑞金绵江中学,周逸群、谭平山为介绍人,周恩来作见证,贺龙入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完成了由一个旧军人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这张承载着贺龙坚定革命信念与迫切入党决心的党员登记表,也成为纪念馆的珍贵展品。

  这位新党员,很快遭遇了血与火的严酷考验,从南昌辗转南下的起义军一路受到敌人的围追堵截。1927年10月3日,南昌起义的领导机关一行几百人,到达广东省普宁县的流沙镇,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在路旁的一座小庙召开了紧急会议。

  流沙会议召开时,南下的起义部队减员严重,刚刚入党不久的贺龙却十分坚定。会上,贺龙明确表示:“我心不甘,我要干到底。就让我回湘西,我要卷土重来。”

  最终,贺龙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突破重重阻力,于1928年初由上海回到湘鄂西,领导发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与周逸群、段德昌等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红色精神 永续传承


记者  周 欢


  “谁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来做志愿讲解员?”

  “因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八一馆,了解人民军队诞生的历史。”9岁的黄悦翀小朋友立即举手答道,声音清脆,稚气而认真。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三楼会议室内,10名小朋友系着红领巾,正在上一堂主题为“如何做一名志愿讲解者”的培训课。他们是八一馆“我是八一守护人”小志愿者培训项目的第十六期学员,也是这座有着60多年历史的纪念馆的第七代讲解员。

  南昌市繁华的中山路旁,八一馆庄严肃立。一代又一代工作者守护着这座纪念馆,向世人讲述那段光辉的历史。

  今年80岁的第一代讲解员涂益英老人在八一馆里工作了13年。“那个时候每天来参观的人很多。”她说,虽然工作繁重,但当她得知自己的工作要调动时,还是有些失落。“我舍不得这座馆,想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老人说。

  采访最后,老人特意叮嘱:“我们讲解员要把红色故事讲好,你们记者要把红色故事写好,这很重要。”

  林彦平是八一馆第六代讲解员,聆听她讲解的,有耄耋老人,也有垂髫孩童。让林彦平印象最为深刻的观众,是9年前带着曾孙来“重温历史”的一位老兵,老兵指着照片讲述历史,动情处,热泪盈眶。曾孙踮起脚尖,用稚嫩的小手擦拭着老人布满沟壑的脸颊。这一幕,烙在了她心底。

  “我向观众讲述历史,也一次又一次在他们期许的眼神中品味感动。”她在工作手记中写道。

  两个月后,林彦平收到了老兵寄来的他们三人的合影,她把这张合影放在了办公桌上。

  一馆五址,一级文物32套(件)、二级文物149套(207件)、三级文物258套(890件)……守护,是为了红色精神永续传承。

  八一馆序厅内,10名小讲解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试讲。副馆长、第四代讲解员熊艳燕看着这群小小守护者,感慨地说:“什么是守护?守护是一代代人锲而不舍、精心呵护。什么是传承?传承不仅仅是传递、传播,而是带着使命感,做红色精神的继承者。”


往期看点


今天,人民日报解码千年瓷都!


今天,江西这位农民油画师登上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张志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